专家:吃碘盐抹碘酒不能防核辐射
吃碘盐抹碘酒不能防核辐射
省疾控中心放射与职业卫生科科长李秋香:补碘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盲目补碘对身体有害无益
本报讯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如何预防核辐射成为海南民众关注的焦点。由于民众对核辐射防护知识的匮乏,近日出现一些民众盲目食用碘盐、往身上涂抹碘酒、吃碘片、穿防护服等令人啼笑皆非的“怪招”,甚至有民众争相抢购碘盐。省疾控中心放射与职业卫生科科长李秋香昨日接受海南特区报记者专访时称,公众对核辐射污染的恐惧源于对辐射知识的匮乏。碘盐内含碘量很低,就算吃再多碘盐也起不到任何防核辐射的作用。同时,碘片对阻断除放射性碘之外的其他放射性物质也没有作用。补碘需在医师的指导下服用,盲目补碘对身体有害无益。记者 罗世容 文/图
过量食用含碘药物会致甲亢
记者:现在坊间流传食用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说法,您怎么看?
李秋香:我认为这是民众对核辐射知识匮乏的表现,因为民众不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于是就出现盲从、跟风的现象。碘片的主要成分是碘化钾化合物,是一种稳定性碘,能阻断放射性碘被人体甲状腺吸收,使放射性碘快速地排出体外,达到保护机体组织的作用。但是,碘片也只能阻断放射性碘的吸收,对其他放射性物质是没有作用的。每片碘片中含有高达100毫克的碘,而碘盐中的碘含量很低,每公斤食盐中碘含量仅为20-30毫克,因此,食用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的说法不靠谱,就算吃再多的碘盐也起不到预防放射性碘的作用。相反,盐是形成高血压最危险的因素,正常人每天盐的摄入量应在6克以内。如果盲目地、过量地食用含碘的食物、替代品或者是药物会导致人体的碘含量超标,对身体造成危害,导致甲亢,还有可能引起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等。如果食用过量的盐,则会导致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
记者:就目前而言,海南民众有必要服碘片吗?
李秋香:目前我们的辐射处于正常的“本底水平”,普通人群不必要服用碘片。服用碘片防辐射的机理,是用碘片中的碘先“占满”甲状腺,放射性的碘-131便无法在甲状腺中富集。但是,碘片的服用需要在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随意服用可能导致碘超标,造成甲状腺肿大等。而含碘量较低的各种药物,对防辐射并无作用。普通人服用碘过量会危及生命,如果大量碘聚集在甲状腺中,就会引起甲状腺组织损伤。因此,碘片也是不能乱服用的。
孕妇如过量摄入碘影响胎儿
记者:在怀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地区,饮食方面应注意些什么?
李秋香:尽量避免在此地区进食、饮水。必需时应食用政府统一发放的食物和饮用水,或者食用家庭储备的罐装、瓶装、袋装等密封包装的食品和水。如果担心有内照射,那么尽量不要吃可能会受到污染的食物。普通市民和孕妇可适量摄入海带、紫菜、牛奶、黑芝麻等有利于防辐射的食物。并不需要额外大量口服碘片,尤其是孕妇,过量摄入碘也会对胎儿造成不利的影响。
涂抹碘酒防核辐射无稽之谈
记者:有人在脖子等身体裸露的地方涂抹碘酒来防核辐射,有用吗?
李秋香:这种做法是无稽之谈,碘必须内服才能在甲状腺中富集,否则毫无作用。
记者:孕妇为了防止电脑辐射,穿的那种防护服可以预防核辐射吗?
李秋香:核辐射和电脑辐射是两码事,一种是电离辐射,一种是电磁辐射,我觉得穿防护服是多此一举。影响人类的核辐射主要有三种,即α、β、γ射线。α射线只要用一张普通的纸就能挡住。但如果进入人体,会造成危害性很大的内照射,因此在防护上要特别防止α射线进入人体内。β射线很容易被有机玻璃、塑料或铝板等材料所屏蔽。其内照射的危害也比α射线小。γ射线与X射线类似,能穿透一米多厚的水泥墙,一个能量为1MeV的γ射线就足以穿透人体。因此在外照射的防护中对γ射线的防护最重要。发生核泄漏后,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内,引起内辐射,而γ(伽马)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身体受到外照射伤害。
放射性物质对人体伤害效应分两种:一种为确定性效应,一种为随机性效应。放射性物质对人的危害主要取决于所受照射剂量大小。无论是外照射还是内照射,放射性物质通过发出的射线照射人体,损伤细胞,从而造成两类伤害:一类叫做确定性效应,如各种类型的放射病、脱发、呕吐、生育障碍等,这类效应要在受到较高的照射剂量下才会发生。另一类叫做随机性效应,如发生各种癌症、遗传疾病等,这类效应没有剂量下限,但发生的时间至少要在受照数年或者更长时间以后,其发生的可能性与受到的照射剂量成正比。
放射性物质可通过仪器测量
记者:如何知道自己是否受到放射性污染?
李秋香:放射性物质无色无味,我们无法感觉到,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量。当从污染区出来,怀疑自己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时,应去剂量检测站进行体表、体内污染检测。在核电站事故中,政府派出的救援组织会有很多检测放射性污染的机构。如果怀疑自己得了放射病,应该到当地政府指定的核事故应急医疗机构咨询、诊断和治疗。
记者:受到核辐射会出现哪些症状?
李秋香:急性初期症状:恶心、呕吐、发热、腹泻。国外发生的核辐射致病事件中,患者多表现为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也越大。
记者:除了碘化钾,还有那些辐射防护药物?
李秋香:还有普鲁士蓝、促排灵、褐藻酸钠等针对不同放射性核素的药物,以及对症治疗的药物,这些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目前我省辐射处于正常水平
记者: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会不会波及到海南,核辐射威力到底有多大?
李秋香:海南与日本的距离有4000多公里,就目前情况来说,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不会波及到我省。另外从环保部门监测的数据看,我省目前辐射水平处于“本底水平”,也就是说处于正常水平。因此市民不必恐慌。其实辐射无处不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晒太阳、看电视、戴夜光表、乘飞机、拍X光片等,都会受到一定的辐照。只是生活中的辐照都是微量的,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人们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而大量的辐射对人体是非常有害的,因此我们应该通过采取一些相应的保护措施来防止和减少辐射对我们人体的伤害。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遇突发事件时
勿信谣言
记者:一旦出现了核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防止核辐射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李秋香:一旦出现核辐射突发事件,公众首先是通过各种手段比如电视、广播、电话等了解当地政府和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切忌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
防止辐射通过皮肤进入人体的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防止辐射内照射的具体措施有: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 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但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预防微量的辐射,也可以通过戴口罩达到防止吸入放射性物质的目的。
远离核辐射主要手段:(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5)受到或怀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